點亮建筑新夢想
LIGHT BUILDING NEW DREAM
企業(yè)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
對話王鵬翊:9個問題帶你初探廣聯達的一本BIM經 二維碼
2018年6月28日,第九屆中國建設行業(yè)年度峰會在古都西安舉辦。會議上,記者與廣聯達BIM建造總經理王鵬翊進行了半小時的專訪談話,針對過去一年廣聯達對用戶的走訪和思考,聊一聊BIM行業(yè)的轉變、施工企業(yè)對BIM技術的看法、廣聯達未來的產品思路以及給從業(yè)人員的一些建議。
一、廣聯達去年對施工企業(yè)做了很多調研,為什么要去做調研,收獲了哪些東西?做調研的目的,是想看看不同企業(yè)的BIM應用到了什么樣的階段,他們對BIM有哪些新的要求,從而在產品上做出調整。通過一系列調研,我認為主流客戶對BIM的認知和需求在變化,已經由關注BIM技術到了關注BIM能給管理帶來什么價值的階段。我們判斷,BIM技術將在未來3-5年左右跨越新技術鴻溝。 一些重大的技術有兩次發(fā)明,第一次發(fā)明是技術本身,對BIM來講,焦點是三維技術,包括建立三維模型,并且能顯示、呈現;第二次革命是技術的應用,即該技術跟我們的工作、生活產生什么影響,帶來哪些價值,對BIM來講,即是模型和信息能給工程項目管理提供哪些應用,帶來哪些價值。這個階段的變化,就是我們說的新技術采用周期中的跨越鴻溝。第一階段,即鴻溝之前的用戶,為創(chuàng)新者(技術發(fā)燒友)和早期采用者,他們關注技術本身,以及技術能帶來的長期戰(zhàn)略價值,對BIM技術而言,一般是企業(yè)高層牽頭,企業(yè)也會有一筆專門的費用來做研究、做試點項目,這個階段投入的資金和人力都有保障,客戶對于技術的不完美,也比較有耐心,往往能獲得比較好的應用效果;第二階段的使用者,為早期大眾,他們更關注技術能帶來的直接應用價值,而不是技術本身,也不是長期戰(zhàn)略價值,對BIM技術而言,技術逐步進入推廣應用階段,其決策者將逐步由企業(yè)高層轉換為施工項目經理或者企業(yè)技術部、工程部等部門經理,他們是很務實的關注者,產品對目前項目有價值我就買,沒有價值我就不買。 不同層次、不同類型的客戶,在BIM應用過程中所處的階段也不完全一樣。像房建類型的客戶,已經持續(xù)應用了五六年了,也經歷了由認識到接受,再到對BIM技術提出應用要求的階段;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相對要滯后一些,而像水電等專業(yè),還處于對BIM的概念認識階段。對整個行業(yè)而言,我們判斷BIM基本上到了第二次技術革命的階段了,未來3-5年內,關注BIM的業(yè)務應用價值的客戶會逐步成為主流,BIM應用也會到達理性期。我們認為這種變化符合新技術采納周期的客觀規(guī)律,對BIM技術應用和推廣是好事,跨越這個鴻溝,BIM就可以順利進入普及期,對此軟件廠商應該持有歡迎和擁抱的態(tài)度。對廣聯達而言,我們對BIM產品的設計,也由針對早期使用者,轉為早期大眾;價值的設計也由戰(zhàn)略價值,轉為應用價值;內容上也由面向BIM技術設計,調整為面向客戶業(yè)務設計,廣聯達BIM5D也逐步由一個BIM產品轉化為BIM+PM(項目管理)的平臺。這種產品的變化在調研中也得到了客戶的普遍認可。
二、我們被人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數字:我花了多少錢到底能賺回多少錢來,在您的走訪過程中,現在的企業(yè)還是都在追問這個數字嗎?您怎么看待BIM投入產出的這筆賬?客戶還是一直關注BIM的投資回報率(ROI)??偟膩碇v,BIM投入產出是正的,但對客戶應用有要求,需要客戶根據自己的目的和項目特點來應用BIM,并且和自己的管理結合,而不是簡單的培訓技術人員,然后就能產生項目效益,這也是BIM技術和管理結合的特點。 BIM投入產出這筆賬具有復雜性。 一方面,技術上的應用點比較明確,比如機電深化及碰撞檢測,在施工前深化從而獲得正的整體ROI是相對明確的。以我們早期在內蒙的一個應用項目,通過BIM發(fā)現走道部分比設計要求低了50公分,如果這些問題不提前發(fā)現并且解決,到了施工現場才進行處理,浪費的材料和工期,代價實際上是非常大的。這個項目部做BIM的人只有三四個,投入產出是正向的。另外,在美國以及韓國等國外大量的案例也驗證了這個點。 另一方面,BIM和管理結合會產生什么價值?這個問題更加復雜,BIM對項目的進度、成本能產生哪些影響?在很多項目中用了BIM,進度和成本都會節(jié)省,但這些節(jié)省,是BIM技術本身帶來的,還是由于關注BIM技術的管理者有比行業(yè)平均水平更高的能力?因為施工行業(yè)的特點,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項目,因此很難獲得單個項目投入產出嚴格的對比。 斯坦福大學的集成設施工程中心CIFE對BIM項目的調研表明,從統(tǒng)計角度發(fā)現BIM能消除50%變更,項目周期縮短7%,總體投入產出是正向的。我們基本認同這個判斷。在我看來,只算近期的、單項目投入賬是不太合適的。投入產出應該是一筆長期賬,投入和產出從長期來看是越來越好。前期企業(yè)的投入包括購買軟件的直接費用、投入的人力費用以及培訓的費用。像湖南建工,培訓了一千多人,這個投入還是很大的。但長期來講人員不需要再進行重復培訓,軟件購買的投入也已經階段性完成了,技術的應用套路也更熟悉了,這個階段投入會越來越低;另外一方面,隨著軟件的成熟、企業(yè)在BIM應用方面的方法、管理制度越來越成熟,產出相對也會更多,總體的ROI將會向越來越好的方面轉化。 因此,從算短賬到算長賬,是很多企業(yè)推廣BIM時需要轉變的一個觀念,這種觀念不轉變,將成為BIM推廣上的一大阻力。
三、前兩天看了您寫的一篇文章,提到了信息顆粒度這個概念,能展開說一說嗎?我們提到了“三個一”的概念,即BIM可以提高信息顆粒度,讓項目的管理能細到每一個構件、每一個任務、每一個崗位,這個細度跟以前比確實是完全不一樣的。 施工企業(yè)對項目的把控,是通過每月的項目經理月報、商務月報等方式,頻度上往往是一個月一次,信息也是比較粗略的、結果型的總賬,再往下落到每個崗位的具體情況,項目上的實際問題,公司就很難了解了;項目經理對項目信息的把握相對更細一些,但也是到各個專業(yè)的總體進展,目前手段無法落實到各個崗位和各個任務。這其中有管理的原因,同時也有技術層面的限制。BIM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性,讓信息精細到“三個一”的程度,技術上是可行的。 很多企業(yè)提到實際應用中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顆粒度的問題,當前項目上需要將信息顆粒度用的那么極致?從我們大量的工程應用實踐來看,還是需要根據企業(yè)本身的管理要求、項目的具體情況來做出選擇,過分追求超出管理要求的信息顆粒度是沒有意義的,當前階段很多項目應用到流水段級就能滿足要求,工作量更小,效益更好。隨著管理水平提高,精細化一定是方向,管理對信息的顆粒度要求也會逐步提高,在這方面,BIM技術走在了管理的前面,可以支持未來幾十年精細化管理的要求。
四、對施工方而言,您認為是應該讓盡量更多的人員去使用BIM技術,還是專門成立部門來使用BIM?這個問題與發(fā)展階段有關系,發(fā)展的早期應該設立BIM專員,而隨著技術和管理的發(fā)展,會發(fā)展到全員使用的程度。以CAD技術推廣的例子作為參考,CAD剛剛推出時,年齡大一些的工程師是不會使用計算機的,在那個階段下出現過專門的繪圖員崗位,幫助老工程師繪圖。但發(fā)展到今天繪圖員已經沒有了,所有涉及到圖紙的工作,各個崗位直接使用CAD。BIM技術的發(fā)展是類似的,軟件的使用和推廣需要BIM專員專崗,來解決BIM新技術以及所帶來的管理上變革的使用障礙,到了推廣期之后,將變成每個人都會用BIM,我認為這里面有理念的變化,也有技術的變遷。 中建一局就提出了“全員BIM”的概念,這種變化包含兩個方面。第一個方面,從業(yè)務需求來講,需要把BIM融入到每個人的工作中,否則技術本身是落不了地的。我們看到那種很多“旁站式”的BIM,管進度、技術、成本有專門的崗位,已經用傳統(tǒng)方式把各崗位的業(yè)務完成了,這時候做BIM的過來說,我能做點什么?這個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續(xù)的,未來一定是所有的專業(yè)崗位都會用BIM。第二個方面,對于一些軟件和解決方案供應商而言,得把關注點放到用戶身上,通過網頁端、手機APP,把BIM信息和客戶業(yè)務進行結合,比如物資負責人可以通過手機查詢目前施工到哪個樓層、哪個流水段,能獲取到所需的混凝土、鋼筋等物資量,從而進行領料控制。其實這里邊不太需要執(zhí)行者懂BIM技術,BIM技術是在后臺,把信息給他,讓他把工作完成得比以前更好,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是未來的方向。 現階段,專職BIM部門存在是有意義的,未來3-5年我認為應該是逐步往全員BIM的方向去發(fā)展,這也是BIM逐步落地和規(guī)?;茝V的過程。
五、這里面是不是也有軟件商的責任在,要把軟件做的更傻瓜、更模塊一點?是的,當然軟件商要做的不僅僅是傻瓜交互的問題,還存在理念轉變的問題,即不能再把BIM技術放在第一位,而要把客戶的業(yè)務放在第一位,BIM技術本身躲在產品背后,客戶的業(yè)務流程中最常用什么工具就還用什么,讓客戶的習慣和流程的改變越小越好。 廣聯達BIM產品在思考進度管理問題的過程中能很好的說明這個理念的變化。一開始關注點是放在BIM技術上,比如怎么做施工模擬,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發(fā)現兩個問題:第一,模型不是客戶業(yè)務的重點,進度和生產管理才是,模型是為生產管理提供了資源測算的依據、技術方案和工藝要求的載體;第二,計劃管理人員包括生產經理、施工員,他們原來熟悉的是進度軟件,讓他們改變習慣用新的軟件難度是比較大的。因此我們產品的設計理念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,比如說做計劃的崗位,還可以使用微軟的Project軟件,或者廣聯達的斑馬進度,BIM是躲在這些軟件后面,通過進度軟件中內置的插件,去獲取云端BIM系統(tǒng)的資源、工藝信息,這樣這些崗位人員可以繼續(xù)使用原有軟件,不需要改變習慣去專門的學BIM。 這也是我們做調研的時候得到的結論:BIM一定要回歸業(yè)務。廣聯達后續(xù)的BIM產品,包括進度、成本、質量等產品的設計,也是遵循回歸業(yè)務的理念,在調研中也普遍得到了用戶的認可。
六、從去年到今年,這些思路上的轉變有哪些已經直接體現到軟件產品上?從去年三季度末開始,我們就已經轉向“回歸業(yè)務”方向,我們內部提了一個思路,叫做“模塊化、專業(yè)化、平臺化”。按照這個思路將來的BIM5D是一個可分可合的BIM+PM(基于BIM的項目管理)平臺產品。按照這個思路,其中的進度、成本子產品已經在市場上進行驗證,并獲得客戶的高度認可。 第一個是模塊化,將復雜的、需要跨部門應用的BIM軟件,先按照業(yè)務部門切分,讓一個部門先用起來,先把一個部門的問題解決了。以前BIM產品的設計理論上是完美的,需要極強的跨部門協作。比如建模是一個BIM或者技術團隊;進度、成本的使用是工程部、商務部、物資部等其它團隊;商務部門的結算,必須等待工程部在系統(tǒng)中完成了進度和質量的應用。過程中各個團隊的工作必須是嚴絲合縫的,各個部門都應用到位了,整個流程才能運轉好。這給項目應用帶來極大的障礙,項目情況很復雜,很難做到各個部門都是按照要求應用,同時項目推動者往往是總工,他能影響到技術部,對于工程部、商務部的影響能力就要小得多。我們現在說回歸業(yè)務,就是只要你有一個模型,甚至有時候沒有模型,只要有相關的信息,并且不需要其它部門也在系統(tǒng)中完成工作,很多工作也能往下做,這就降低客戶的實施難度。我們是把BIM先進行解構,技術做技術的,生產做生產的,物資做物資的,都用起來之后,第二步再追求集成。 第二個是專業(yè)化,這個概念就是前面提到的,產品設計的關注點由BIM技術回歸客戶的業(yè)務。專業(yè)化就是分析客戶的業(yè)務流程,先把客戶原來的工作給還原了,再看這些工作有哪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BIM能幫忙做得更好的,那我們再用BIM把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加強?,F在新設計的進度、成本業(yè)務就體現的很明顯,是把焦點放在客戶業(yè)務上,流程的設計和客戶業(yè)務現狀是比較貼合的。 第三個是平臺化,施工企業(yè)技術部、工程部、商務部等部門中,已經有一個部門用了BIM技術之后,其他部門再推廣應用,難度就相對要小一些了,因為子產品技術理念、交互設計、基礎數據、使用流程都是一致的,客戶對于廣聯達BIM產品已經有認知,也具備了一個模塊的使用經驗,因此內部推廣的難度比一開始就全模塊推廣要小的多。平臺化的設計,就是將模塊化之后的各個子產品,業(yè)務上還能串聯起來,為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。比如在與河南科建等企業(yè)交流過程中,客戶明確總包對分包的管理是綜合考慮的,客戶叫“掛賬驗收”管理方法,分包得到的費用與他完成的進度、質量有關系,這種方法是一個管理上的創(chuàng)新,價值很大。這對進度、質量、商務三個模塊需要信息互通,這種互通需要平臺化的支持。 目前來說我們在“模塊化-專業(yè)化-平臺化”的思路上已經有很大的進展,比如說生產模塊,這個模塊已經完全實現了按客戶的流程走,不強行要求客戶必須要用BIM,其中有一些環(huán)節(jié)是通過BIM來加強的??蛻粼谟媱澗幹频臅r候用的還是客戶熟悉的進度軟件,通過云獲取后臺有BIM信息。針對施工現場周例會場景,BIM生產產品提供專門做例會的場景,可以在周會上看到各個施工員負責區(qū)域的進度、質量、安全、物資、人員的情況。包括我們考慮到有一些環(huán)節(jié)人們還是習慣用PPT來匯報,于是在產品中增設了一個微軟PowerPoint軟件插件,可以一鍵從BIM系統(tǒng)里抓取工程的進度、成本、質量、安全的信息,按模板自動生成PPT,這樣使用者只要直接用PPT匯報就可以了。這就是按使用者的場景來設計產品,使用者的重要場景都有對應的應用,而且原來熟悉什么軟件,現在就還用什么軟件。 其它產品,比如成本管理產品的設計也是一樣的理念,以前我們關注的是模型和BIM技術,把所有的造價信息落到模型上。這種處理方式對于很多場景處理是很困難的,需要客戶進行全部建模,對于有的跟BIM模型相關度不高的業(yè)務環(huán)節(jié)處理就很困難?,F在我們在做的成本產品就是按照客戶的業(yè)務需求,其中有的環(huán)節(jié)BIM和云是能給用戶在業(yè)務上很大幫助的,就通過BIM加強。比如分包簽證,客戶還可以用和傳統(tǒng)紙質的分包簽證單類似的模式,上面有二維碼,一掃碼就能看到某個分包過去一個月做了哪些工作,上了幾個人,有沒有變更,有沒有罰款,對應部位的工程量和預算是多少。項目經理去簽分包結算的時候,手機一掃就能看到這些信息,BIM躲在后臺,用信息輔助領導來進行決策,而不是替代領導管理。
七、關于云服務,原來廣聯達是直接使用阿里云,在去年單獨提出了一個廣聯云的概念,今年廣聯達和微軟、華為合作之后,是不是就不再和阿里合作了,原來獨立的廣聯云也不再使用了?云服務分為三個層面,第一個層面我們叫做IaaS(Infrastructure-as-a-service)也就是基礎設施服務。即客戶物理上擁有的服務器,要部署一層管理系統(tǒng),把這機器給管起來,將來業(yè)務規(guī)模增加了,可以通過增加硬件的方式進行擴容,而不需要調整業(yè)務系統(tǒng)。我們使用阿里的云服務,以及現在跟華為、微軟合作都是在這個層面。第二個層面我們叫做PaaS(Platform-as-a-service)也就是平臺服務。是針對行業(yè)的應用,一個企業(yè)或者一個項目買了這類服務,里面要有數據的存儲、用戶的管理、授權的管理,這些是每個應用都會用到的。第三個層面我們叫做SaaS(Software-as-a-service)也就是軟件服務。這是用戶直接看到和使用的層面,包括進度、成本、質量等具體功能。 對我們自己來說,這是一個認知逐步升級的過程。原來我們覺得這三個層次我們都應該提供,所以原來的廣聯云是包括IaaS和Paas兩個層面的,BIM5D這種應用是SaaS層面的。后來我們認為每個企業(yè)應該做自己專業(yè)的事情,基礎層面的Iaas應該去和做的更專業(yè)的伙伴合作。這方面我們會提供兩個解決方案,針對中小型的客戶,我們的IaaS會繼續(xù)采用阿里云服務,提供公有云的方案;針對國內的很多大型施工企業(yè),比如像中交、中核這種企業(yè)對數據安全的要求就很高的客戶,我們通過與華為、微軟的合作,提供一個靈活的方案,客戶可以連硬件加上軟件,一同部署在自己的服務器上,也可以部署在公有云上。這種靈活切換部署環(huán)境的能力是大型施工企業(yè)所期望的。
八、一些設計師或者施工單位的人,給畢業(yè)生的建議是說你不要從事BIM這個行業(yè),學不到東西。行業(yè)內的BIM從業(yè)者也有一些抱怨,找不到上升的通道,所以出現了很多企業(yè)找不到BIM人才,反過來人才也找不到好企業(yè),對這個問題您怎么看?BIM人才是分不同的層次的。 第一個層級是企業(yè)需要的BIM規(guī)劃和管理人才,這種人才是很專業(yè)的,需要懂企業(yè)管理、信息化,還得懂BIM技術,還需要懂得變革管理,這種人才目前是稀缺的,各個企業(yè)需要仔細規(guī)劃,通過招聘、培養(yǎng)解決。 第二個層次是問題中提到的畢業(yè)生和BIM人才,屬于操作層的人才。這些人才的特點是跨界,需要懂施工業(yè)務,也需要懂軟件。對于這些人才的培養(yǎng),我有兩個建議:一是自己培養(yǎng)為主,引入為輔;二是讓懂業(yè)務的骨干學BIM技術,而不是讓BIM專員學業(yè)務。 比如湖南建工剛開始組建BIM團隊的時候,把從設計院和咨詢企業(yè)會建模人招過來了,但建模階段完成之后就會發(fā)現,這些工程師到了項目上推進BIM應用存在很大的阻力,他們對施工業(yè)務不了解,對于建模到什么深度、有什么應用都不了解,因此很難落地;而后來湖南建工思路發(fā)生了變化,辦BIM學院,給企業(yè)內部的技術骨干培訓BIM軟件,這個效果就好得多。軟件操作培訓一般需要幾個星期,最多用兩到三個月基本上能掌握,但是項目的施工技術學習周期是兩到三年。所以我覺得長期來講應該是鼓勵專業(yè)人員去學BIM技術,BIM技術人員學專業(yè)相對比較難。 對于畢業(yè)生,我的建議也是可以到施工項目中做技術員或者施工員,以施工業(yè)務為主,再逐步學習BIM軟件。
九、咱們談到有兩條路,一是畢業(yè)之后就專門走BIM這條路線,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翻模或者是建模員,第二是回歸到專業(yè)本身去。其實還有第三類的人,他并不想將來在施工企業(yè)做一個領導,就是想投身于建筑行業(yè)的信息化產業(yè)中去。這類人該怎么發(fā)展?具體一點來問,比如說現在廣聯達找人才更看重哪些? 信息化產業(yè)的BIM人才也是有很多方面的。第一種是BIM咨詢公司,是以BIM本身的技術為導向,但也逐步引入懂施工業(yè)務的人才,這樣才能跟客戶的業(yè)務更貼合;第二種是BIM培訓公司,他們需要掌握BIM軟件,以及作為講師的課程準備、培訓的技巧,這些公司是隨著BIM的發(fā)展會長期存在,對這類專門人才的需求也會一直存在,不是說只有做建模或者做施工這兩條路。 至于廣聯達,作為一個軟件廠商,廣聯達的人才也是多元化的,一方面我們團隊里面有10%左右是施工業(yè)務專家,在施工單位做了很長時間的,甚至是來自于施工單位的高管;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有來自軟件和信息化方面的技術人才。 比如我現在的產品團隊,比較典型的配置包括,第一種是懂施工業(yè)務的人才,從客戶的角度來看整個產品;第二種是產品和交互設計的人才,將業(yè)務設計為產品;第三種是軟件編程技術的人才,負責產品實現;第四種是懂商務部分的人才,主要負責把產品的理念整合成一個能夠賺錢的產品。 很多團隊都會有這么幾類人才,每種人代表了看問題的不同角度。反過來求職者作為一個個體,想在這個行業(yè)有所建樹,其路徑也是很多元的。其中的關鍵是把工作做到極致,專業(yè)致勝。最擅長寫代碼,最擅長談商務,最擅長講課溝通都可以發(fā)展的很好。有了專業(yè)的基礎,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,特別是針對我們這種面向建筑行業(yè)做信息化,一專多能的人才就會發(fā)展得很好。 |